欢迎光临特色城镇网!
>首页 -> 魅力城市 -> 中国魅力城市大全->正文

山水名城生态九江加速推进森林城市建设

时间:2015-12-04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     【

  山水名城生态九江加速推进森林城市建设

  一座山水文化之城正用绿色书写新的光荣和梦想。

  江西省九江市,这座怀抱奇秀庐山、北倚万里长江、东临浩渺鄱湖的名城,汇聚了名山、名江、名湖,蔼蔼群山隔水相望,沙岸湖洲候鸟云集。自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九江市紧紧围绕“山水文化城、森林新九江”的建设理念,坚持以大生态定位、大规划布局、大工程带动、大手笔投入,按照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体系要求,加速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一座充满活力的生态宜居的“森林新九江”已展现在人们面前。

  启动:多方合力共建森林九江

  九江的区位优势明显。

  九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地处长江水道与京九铁路构成的“黄金十字架”的中心,不仅是长江黄金水道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中国第一批沿江开放城市,还是江西唯一通江达海的城市。目前,九江既是国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也是国家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板块,更是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九江已获得了许多荣誉。

  这座奇秀庐山所在的名城,匡庐奇秀,天下闻名,佳境美景奇诡瑰丽。其襟江带湖之势、悬泉云瀑之胜、登临旅居之便、中西合璧之风情集于一身,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首届中国魅力城市”、“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十强、“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中国十大活力休闲城市”等称号。

  如今,不断扩展的绿色让九江更加迷人。

  当人们走进九江时,映入眼帘的是峰峦叠翠、青山碧水、蓝天白云、绿地萦绕……处处呈现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对绿色的执著,让“九派浔阳郡,分明是画图”的九江,怀揣着建设森林城市的梦想,渴望用绿色演绎新传奇。

  2012年底,九江市正式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把创建森林城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九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创森”作为实现美丽九江、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有了明确目标,行动也渐次深入。

  九江成立了以市长林彬杨为组长、市直20多个相关部门及各县(市、区)为成员单位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创森”活动方案,明确了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市政府还对各地政府下达“创森”工作责任书,将“创森”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市直部门及县(市、区)政府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九江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指示、实地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创森”工作。

  九江市9县2市同步启动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工作,各县(市)均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市财政每年从“森林城乡、绿色通道”以奖代补资金中,对当年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县(市)各给予50万元的奖励。

  目前,九江市已有修水、武宁等8个县成功创建“江西省森林城市”,占全市县(市)总数的73%;共青城等3县(市)已于今年8月接受了省级森林城市专家预检,今年有望全部创建成功,为九江市早日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九江的绿愈发浓重。

  目前,九江市森林覆盖率达55.15%,活立木蓄积量5071.6万立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9.13%,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5平方米,初步形成“一心、二带、三核、四区、十廊、百园、千村”的森林城市建设格局。

  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有效推进

  如何更科学有效地推进“创森”工作?

  九江将“创森”工作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进行有机衔接,引进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城乡绿化规划,先后制定九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九江市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发展规划、九江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

  同时,九江市还根据国家森林城市标准,通过专家实地考察、召开专家座谈会、广泛征求部门与社会各界意见,编制通过《九江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规划》以“山水文化城、森林新九江”为主线,坚持“只加不减、适地适树”的原则,将植树和管护成本降到最低,充分体现景观的四季效果,实施中心城区绿化、县区绿化、乡村绿化和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努力实现“树有高度、林有厚度、绿有浓度、景有美度、城有韵度”的目标。

  整合资金只为发挥更大的倍数效应。

  九江市财政连续3年安排专项资金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以项目化形式高效推动中心城区绿化,已实施完成或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城区主要干道中央隔离带及两侧退让绿化项目,九龙山森林公园、一批小游园、“城市之门”建设等项目,以及中心城区道路和街旁绿地绿化补植提升项目超过90个,已栽植各类乔木5.3万余株、灌木460万余株。据不完全统计,九江累计投入“创森”资金达35亿元。

  “创森”期间,九江市坚持适地适树,不栽“光杆”树,多栽乡土树。全市新增银杏、无患子等绿化树种23种。目前,城市规划区内树种达607种,全市木本植物达1140种。

  通过实施一批示范性、针对性较强的项目,城市绿化水平迅速提升,达到了做精品、补短板的效果,特别是大量栽植乔木,迅速提升了城市的森林感觉,一年四季树不同。据统计,自“创森”启动以来,九江市共完成造林55.3万亩。

  种树扩绿还有力助推了九江林业产业的发展。

  九江市政府坚持将“创森”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坚持绿色与产业并举,先后出台加快发展花木产业、油茶产业、林下经济的意见和规划。近年来,全市营造了65万亩以速生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新建和改造40余万亩油茶林,新建和改造50余万亩竹林,新建和巩固6万亩花卉苗木,发展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2家,利用“林菜”“林果”“林药”“林菌”等模式发展林下经济10万余亩。

  以庐山、庐山西海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产业已成为九江的一项重要富民产业。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2014年,九江市林业生态旅游产值达141亿元。“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林工贸一体化产业经营模式初步形成。农民从林业产业发展得到更多实惠,林业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成效:迷人青山绿水入画来

  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九江呈现了一幅千崖竞秀、万壑争流、梵宇巍峨、胜迹如林的山水画卷。

  如今,在九江1.8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着400多个景点景观,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13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湿地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14个、省级湿地公园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

  虽然拥有如此丰厚的家底,500万九江儿女依然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化为共同期盼的行动。

  全市各县(市)同步跟进“创森”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一批各具地域特色的精品绿化工程,每个县都新建了一个以上的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全市所有新建的街道都做到建设与绿化同步,对城市主干道实施乔木补植,提升绿荫密度,城区街道树冠覆盖率达40.5%。通过拆墙透绿、借地建绿、拆违扩绿,新增单位、小区绿化面积,全市建成省级森林单位18个、森林小区7个。

  绿色同样在乡村不断扩展。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九江市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积极开展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庄创建工作,着力抓好村庄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旁绿化,全市村镇绿化美化面积逐年增加,村庄平均绿化率达33%。目前,全市创建成功省级森林乡镇38个、省级森林村庄179个,美丽乡村正在变成现实。

  不断增加的绿色让九江市民受益匪浅。

  “城市犹如一座大花园,树木枝繁叶茂,花儿五颜六色。九江越来越有品位,在城市里就能感受到森林之趣。”这是九江市民的共同感受。“增绿、增氧、增净,降温、降尘、降噪音”,这13个字完美诠释了“创森”带给九江市民的最直接的感受。

  绿色为这座文化之城注入了更多的灵动。

  “创森”3年来,九江加大了宣传力度,举办了“创森”咨询日、征集林业生态摄影作品、组织“创森”文艺演出、举办“创森”公益万人签名、举办3届鄱阳湖护生节、发放“创森”宣传手册和“创森”环保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利用新媒体《掌中九江》客户端建立了“创森”宣传专栏,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生态文化生活,营造了“全民植绿、心中播绿”的浓厚氛围,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积极性。

  九江市把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将庐山文化、山水文化与浔阳文化元素融入绿化的规划和建设中,打造了庐山植物园、鄱阳湖植物园、长江水生态文化园、八里湖诗词文化长廊、文博园,建起了九江市森林博物馆、珍稀植物园、鄱阳湖湿地生态文化园。这些彰显九江文化底蕴的项目工程,将深深留在这座千年古城历史文脉和人文记忆中。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虽然已取得显著成绩,但500万九江儿女依然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九江建设成大树成荫、小树成林、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的国家级现代森林城。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评论内容至多1000字)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表  情: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background-img
内  容:

友情链接

三农资讯网乡村网三农市场网农资供销网农民工网农副产品供销网农民网

特产博览网
扫描二维码
了解更多